廣州小程序開發(fā):為什么說微信小程序是順應時代而生的!
張小龍曾在微信公開課上說過:“微信將重點做好小程序,我們會很有耐心,用更長的周期,耐心足夠,不想讓它快速催肥。”
所以微信小程序蟄伏了一年多才爆發(fā)。為了讓小程序和公眾號、APP不一樣,微信團隊將小程序變得“簡單粗暴”,無論是開發(fā)周期、開發(fā)費用,還是后續(xù)的運營和用戶體驗,基本完勝APP。小程序既能夠保留著公眾號和APP核心的功能,又能依托微信這個超級應用,獲取流量、開發(fā)運維,簡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
雖然小程序存在低留存和獲取用戶方式單一的痛點,用完即走的思想是李小龍對小程序的解讀和開發(fā)方向,但是,小程序的運營者要做的是讓用完即走的用戶隨時能想起自己,讓他們走了再來。
無論小程序能否成為創(chuàng)業(yè)的風口,變現(xiàn)始終是創(chuàng)業(yè)繞不過的一個關鍵點——融資。2017年融資走得較快的為電商類,其次為工具類,而使用最多的小游戲卻并不在勢頭上。
除了純線上的玩法,小程序還相當于把很多之前的渠道給打通了。
有了微信小程序之后,有各種渠道和通路可以切開,比如說用戶點餐可以掃一個二維碼,通過小程序進去、直接完成,甚至說預訂幾天后的聚餐菜品。
小程序未來的場景可能更加精細化,到哪里旅游可以一掃獲取路線和攻略,到其他地方掃一下變成買東西,通過掃一掃及時的直接觸達了,實現(xiàn)了場景與線上結合。
小程序之于程序,與微博和博客之間的關系有異曲同工之處。一開始博客出現(xiàn)的時候,很多人把它作為生產內容的渠道,但是不足的地方是,通達用戶的路徑比較復雜,而且博文質量要求高,內容生產成本高。微博卻有所不同,字數少,可以通過關注,通過關系鏈,減少生產成本,也讓生產的內容讓更多的人接觸到。
我認為小程序是程序里面的微博,最終誰能夠成長起來,我個人認為要有競爭力,像微博每個人可以發(fā),但是大V就幾個,大V是不可替代的。小程序未來有可能是這種場景,在地域和功能上不可替代,你就可以快速分發(fā)。比如說我是小區(qū)的業(yè)主,相互溝通很麻煩,有了小程序不一樣,我可以做針對小區(qū)溝通的小程序,這種不可替代地域分割或者人群屬性分割的產品,能夠解決特定需求,它可能很小,但是也可能會發(fā)展壯大。
無論是碎片化精細化的場景、即用即走概念的演繹還是營銷渠道的變通,微信小程序所展現(xiàn)出來的特質都是與這個時代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演變方向相契合的,換句話說就是順應了時代的發(fā)展趨勢。每個走紅的產品,背后都少不了對消費者深刻的洞察,每次風口的到來,都是對時下社會需求的大滿足。小程序的時代已經來了!